“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?”(替换“不日新者必日退”更契合下文国企改革的主题和潜在危机)
依稀记得,孩提时代,家中堪称镇宅之宝的,莫过于那台笨重的电视机了吧!彼时,谁家若拥有一台彩电,定是街坊四邻艳羡的对象,茶余饭后皆要前来一睹风采。谁又能料到,昔日叱咤风云的彩电巨擘,如今竟要仰仗AI技术来实现涅槃重生呢?
说的就是四川长虹。这家伙,从昔日的军工重镇,陡然转身为彩电行业的翘楚,而今又奋楫于AI的浪潮之中。近日,其所推出的可人机交互的AI电视,据说销售态势颇为喜人。这背后,既蕴藏着这家老牌国企的凛冽求生欲,亦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剪影。
长虹这家企业,履历可谓厚重。起初是肩负国防重任的军工厂,其后转战彩电领域,硬是凭借“价格屠刀”般的策略,将市场搅得地覆天翻。当年那句“长虹一降价,行业尽遭殃”的狠话,堪称业内圭臬。而今,它又开始在AI领域攻城略地。又是混合所有制改革,又是分拆子公司,动作频频。然而,资产负债率却依然高企,分红也显得捉襟见肘,不禁令人心生疑窦。
试想一下,一家拥有军工血统的企业,执行力自不必说。然而,决策层更迭过于频繁,战略规划也随之摇摆不定,这又如何让人心安?眼下,董事长赵勇大刀阔斧地推进“AI+”战略,研发投入确实水涨船高,可净利率却依然低迷,仅为0.68%。这些资金究竟流向何处?
长虹并非全无优势。其供应链体系颇具纵深,电视机年产量巨大,压缩机在全球市场也稳居鳌头,成本管控能力可见一斑。加之,其大模型也顺利通过了备案,智能电视的渗透率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再有政府的政策扶持,日子倒也勉强能过。
然而,家电行业竞争之惨烈,已臻白热化。海尔、美的、海信这些行业巨头,个个实力雄厚,绝非泛泛之辈。华为、小米等跨界而来的劲敌,也在不断蚕食市场份额。与这些企业相比,长虹的营收仅为海尔的一半,净利率更是难以望其项背。
再审视其财务报表,更是令人胆战心惊。营收固然有所增长,但增速却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利润增长乏力,现金流反而呈现下降趋势。短期借款数额巨大,应付账款也积压如山,手头的资金仅能偿还一小部分债务。更为严峻的是,仓库中还积压着大量过时的显像管电视组件。时至今日,又有谁还会青睐显像管电视呢?
那么,长虹的出路又在何方?它将希望寄托于AI。家电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契机,家庭机器人、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,也极有可能在2027年实现量产。然而,长虹的现金流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,ESG评级也相对滞后,生产能耗更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此外,日本企业已然开始研发全息电视,长虹的AI电视,真的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吗?
平心而论,长虹当下的处境,犹如一位在刀锋之上起舞的舞者,既有政策红利的加持,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压。它能否凭借AI技术实现凤凰涅槃,谁也无法断言。
反观格力,专注于空调领域,精益求精,稳扎稳打,最终成就了行业霸主地位。再看海尔,持续创新,积极拓展智能家居生态,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。而长虹呢?一会儿高举价格战的大旗,一会儿又拥抱AI,总是给人一种顾此失彼,举棋不定的感觉。
因此,长虹若想成功突围,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,而更要脚踏实地,付诸行动。必须真正将AI技术融入到产品之中,切实提升用户体验,方能赢得市场青睐。要加强内部管理,提升运营效率,方能摆脱财务困境。更为关键的是,要明确战略方向,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,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倘若长虹能够真正抓住AI的机遇,勇于自我革新,或许真的能够再创辉煌。然而,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,那么恐怕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黯然失色。投资者也务必擦亮双眼,切莫被虚无缥缈的概念所迷惑,而应认清长虹的真实底蕴。